◎作者:張小康◎四川人民出版社◎2014年4月出版
  “本書是我國首次以紀實文學形式生動再現6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、和平解放西藏的時代故事。作者以近200名親歷者的口述史,全景式地展現瞭解放西藏,修築康藏、青藏公路,建立民主政權,平息叛亂到民主改革的歷史畫捲。”
  中共中央、毛澤東主席在決策向西藏進軍的同時,決定向西藏修築公路,並確定了“一面進軍,一面建設”的方針
 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,交通運輸極端落後閉塞。從內地去西藏最便捷的道路是取道印度,約三周可以到達,但這條線受英印政府的控制;如取道陸路由青海或西康入藏,則最少要三個月,而且沿途重重險阻,體弱者幾乎不敢問津。那時,在整個西藏一百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沒有一條公路,運輸全靠人背畜馱。西藏高原,重重高山,滔滔激流,曾使歷史上很多中外旅行家和探險家望而生畏。
  古人對西藏的交通有這樣的描寫:“世上無論何人,到此未有不膽戰股慄者”,還說“亂石縱橫,人馬路絕,艱險萬狀,不可名態”。西方旅行家將西藏描繪為“最高的地堡”。
  過去由內地運往西藏的茶葉、瓷器、綢緞和日用工業品等物資,都是從四川雅安、青海西寧和雲南大理,通過崎嶇山路,依靠氂牛馱運。從雅安或西寧到拉薩往返一次竟需一年之久。
  中共中央、毛澤東主席在決策向西藏進軍的同時,決定向西藏修築公路,並確定了“一面進軍,一面建設”的方針。
 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,由於時間緊迫,根本來不及也不可能先勘測後施工,只有邊勘測邊施工。在“世界屋脊”上修公路,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,一切都從零開始。
  1950年部隊進軍西藏時,竟然找不到一幅像樣的西藏地圖。沒有地圖,怎麼修路?為此,早在1950年春,西南軍區司令部就組建了入藏測繪隊,調歸十八軍建制。測繪隊隊長杜斌是有測繪經驗的軍隊幹部,他在南京組織上海同濟大學的六七個畢業生成立了小型測繪隊,四川解放後又奉命在重慶接收了國民黨的兩個測量隊,接著,測繪隊開始公開徵集進藏人員,隊員們都是大學生,一共六十幾個人。
  測繪隊以軍管會的名義到接收的國民黨倉庫里找到一些來自德國、瑞士的簡單儀器,又把炮兵的測距儀要來“充數”,同時配備了兩個藏族翻譯進行地名調查。
  這支由杜斌帶領的測繪隊,跟隨十八軍一五四團一路艱苦行進,沿途既要勘測,又要跟著隊伍走。到拉薩後,又跟著一五四團開赴江孜、亞東一線,初步掌握了當地的地名、溝名等第一手資料,繪製出西藏歷史上第一幅1∶10萬的地圖。
  繼這支測繪“先頭部隊”打下基礎之後,為全面勘察,十八軍先後又有十多個踏勘隊(組),共六百餘人相繼上路。
  1950年恢復和改建雅安至馬尼干戈段全長六百九十九公里路線後,築路部隊和雅甘工程處於1951年5月開始了馬尼干戈至昌都段四百五十公里新線的緊急施工。與此同時,昌都至拉薩段的築路計劃提上日程。
  1951年1月1日,餘炯接到重慶公路總段轉來的西南交通部電話通知,派他擔任昌都至拉薩公路踏勘隊隊長,同時告之,工程處沒有任何關於西藏的現成資料。3月,餘炯等七人小隊趕赴新津十八軍後方司令部,十八軍派楊士舉任指導員,一行十人開始了萬里踏勘。
  勘察隊的業務分工是:由餘炯負責選線及橋涵調查,工程師趙厚孝負責土石方數據調查,葉祖鎔負責地形圖測繪,技術員劉黎光負責測距離和高程,實習生曾慶高負責讀角和經濟調查。為了保證踏勘的質量和節省開支,決定全隊人員除因重病及特殊情況外,一律步行踏勘,不騎馬。
  當時餘炯勘察隊掌握的進藏道路基本情況是:昌都和拉薩之間,有中、北、南三條人行道路。
  中路最短。是西藏地方官員和僧俗群眾的“官路”,即由昌都經恩達、洛隆宗、碩督宗、邊壩宗、嘉黎宗、太昭、德慶宗至拉薩。
  北路較長。為便於途中牲口放牧,商賈運輸貨物則走里程較長的北路,即由昌都經恩達或類烏齊到覺恩,再經丁青、色扎宗、索宗、比如宗、總若松多大草原、旁多宗、林周宗至拉薩。
  南路最長。即由昌都經邦達、松宗、波密、德木宗、太昭、德慶宗到拉薩。人們一般不走這條道。雖說中路最短,但要橫跨瀾滄江及怒江上游的不少支流,還要翻越十幾座大雪山,山勢險惡,地形起伏很大,石方和橋梁工程比較艱巨。選擇中路修建公路,必須大量展線,增長里程。因此,餘炯的勘察隊捨棄中路,只踏勘南、北兩路。南路一般海拔低,氣候比北路溫和,村莊和耕地多於北路,有利於發展經濟,不缺築路材料。原準備以南路為主,先行踏勘。北路地勢高寒,人煙稀少,可作為南路的比較線,從拉薩回程時再踏勘。但事與願違,南路未設兵站,治安、通信、給養等問題在短期內都無法解決,不能冒險前往。而北路已設兵站,有利條件多,故改為先北路,回程走南路。
  1951年6月底,餘炯的勘察隊抵達北路的丁青。丁青是北路途中的最大城鎮,這裡設有一個大兵站,有商業市場。附近一帶耕地多,村莊多。丁青也是地形、氣候分界線,雖說西去與東去距離相等,但西出丁青,地形逐漸上升,直到邛尼拉東山腳。山埡口海拔為四千五百四十七米,勘測公路需要展線下到色扎宗,再翻越海拔四千六百二十米的龍忍拉下至查棚宮。從這裡西去雅岸多,連翻了三座海拔四千六百米以上的大山,可謂寒風凜冽,大山重重,溪河縱橫,人煙稀少。夜晚宿營,滿天星斗;午夜後卻大雪紛飛,帳篷有時會被積雪壓塌。
  8月中旬,過唐古拉山後道路越來越陡。大伙兒呼吸急促,唇乾舌燥,頭重腳輕,走路磕磕絆絆,竭盡全力才爬到海拔五千一百多米的結拉山埡口。(連載三十)  (原標題:雪域長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c41mcvl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